BC省府下令五年新建4万套房!十城接到“军令状”,本拿比、列治文等全都在列!

2025-08-26     温房网 189 21

近日,省政府公布了包括本拿比、高贵林、列治文、兰里镇在内的10个城市最新住房建设目标。未来五年内(到2030年9月),这些城市必须合计新增38,930套住房。

省政府此次不仅提出了总量要求,还细化到住房结构,包括不同户型(按卧室数量)、产权性质(自有或租赁)、以及租赁类别(低于市场价、市场价、社会性和支援性住房)。

其中,超过14,000套必须是低于市场价的租赁房,来缓解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压力。

这些数字是根据各地的住房需求推算出来的,不过省政府为了更现实,把目标定在需求的75%。

各市五年具体目标

根据最新公布,将于9月1日正式生效的五年住房建设目标,各市需要新增的住房数量如下:

本拿比需要新增10,240套住房,高贵林为6,481套,Courtenay为1,334套,兰里镇为6,596套,Langford为2,993套,Penticton为908套,Pitt Meadows为727套,列治文为6,753套,Squamish为1,069套,Vernon为1,829套。

省政府还在新闻稿中强调,在之前首批下达目标的30个城市里,已经有超过16,000套新住房建成,用来展示政策推进的成效。

这周新加进名单的城市里,大温地区有四个只要维持现在的建房速度,就能完成省里定下的目标。

根据大温地区今年2月的住房报告,2020到2024年这五年里,本拿比平均一年建3,707套,高贵林是2,886套,兰里是1,995套,列治文则是1,536套。

光建房还不够

不过,并非所有城市都能轻松完成任务。

比如Pitt Meadows,在未来五年必须新增727套住房,但现实条件十分受限,因为全市只有15%的土地不在洪泛区,大部分土地还属于农业用地保留区。

同时还受到机场限高规定的限制,可开发空间极为有限。

上周周四,Pitt Meadows市长Nicole MacDonald还再次表达了不满,她直言目标不切实际,并曾要求省政府重新考虑,却屡遭拒绝。

MacDonald强调,Pitt Meadows与其他城市不同,既有洪水威胁,又缺乏土地资源。

市政府首席行政官Mark Roberts也回应,其实市政府一直在努力配合,比如定政策、改分区、审批开发案子,但最后房子能不能建出来,还得靠开发商和非营利机构。

省政府下达的住房目标最大的问题就是没考虑这些现实条件,把责任全压在市里,却忽视了市场和环境的限制。

然而,就在这一消息发布前几天,27位BC省的城市规划师和专家联合发表公开信,批评省政府的方向有问题:一味强调多建房,却没有真正解决“买得起、租得起”的问题。

公开信指出,其实像温哥华这样的城市,这几年房子盖得不少,但房价依然和收入严重脱节,说明光靠增加供应不够。

专家们主张,政府应该着重去建真正可负担、宜居的住房,而不是在错误的地点、用错误的理由,继续建一些不合适的房子。

公开信还建议,把土地使用和规划的权力还给各个市政府,而不是由省政府统一规定,这样才能更符合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真正缓解住房危机。

列治文推进租赁房项

列治文最近在推进一个叫“Aberdeen Rental Residences”的租赁房项目,地点在Sexsmith路3660–3740号。

规划是建两栋六层公寓楼,多达220套住房,其中有三分之二是两房和三房,主要是给家庭住的,剩下的是一房或小户型。

这些房子主要面向工作家庭、老人和固定收入人群,并不是那种带医疗或心理服务的“支援性住房”。项目还可能配套一些零售店、办公室、托儿服务或者社区活动空间,但重点还是住房。

目前,这个项目还在早期阶段,正在做社区咨询和重新规划(rezoning),也会申请省府的资金支持,才能真正开工。

省府施压,城市叫苦

面对省府的高压政策,各城市的反应和表现也不尽相同。

市政府表示,这些城市里很多本来就是“盖房子的积极分子”。比如本拿比、Langford和Penticton,已经通过改政策、找合作伙伴等方式来满足住房需求。

省政府希望借着这个计划,也能向联邦政府争取更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支持那些“积极做事”的城市。

不过,“积极”的标准是怎么定义的,没人清楚。有媒体去了解之前被省里点名的几个城市,发现有的城市表现不错,比如温哥华和白石都接近完成首年目标。

但也有表现差的,像Abbotsford完成量比目标少了快40%。北温基本达标,Chilliwack和Langley City加入后进展很快。

甚至还有城市超额完成,比如Maple Ridge和素里,第一年就远远超过了目标。

这次的住房建设目标,不仅强制各地增加住房建设,还进一步限制了地方政府向开发商收取“增长费用”的能力,这让很多城市面临更大的财政压力。

与此同时,不少城市也在喊话省府:要多投钱在基础设施上。因为人口增加会带来学校、医院、交通等各种服务的需求,而这些本来就是省政府的责任。

信息来源:DH, VS, Richmond Sentinel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就能扫描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哦~

 unnamed.jpg

做个看完就转的好同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