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温2500万加元增聘教职,啥时能专聘中文教师?

2017-01-20     温房网 1574 21

1-1.jpg


小编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次招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特殊需要”学生。那么,作为重要少数民族的华人是不是对中文母语教育也有“特殊需要”呢?如果有专项资金聘请中文教师,是不是可以帮助更多CBC(canadian born chinese)避免变成香蕉人。


CBC,意指出生在加拿大的中国人。这个群体长久以来带着香蕉人的符号生活在我们周围。他们的皮是黄的心是白的;他们中文不好英文超溜;他们和家庭有剧烈的文化冲突;他们不愿别人与自己谈及中国;他们甚至不愿意说自己是chinese…..


CBC是所有移民加拿大的家庭都将或正在面对的问题


1-2.jpg


第一代移民带着强烈的家乡记忆和民族印记来到加拿大,他们中有的人英语很好,有的人英语很差,他们有很多华人固有的陋习,坚持着华人固有的生活方式,他们经常会被批评为不融入,但不融入又怎样呢?移民用脚寻找一方乐土,就是为了自由自在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遵守社会秩序和当地法律就好,无需顾虑旁人态度。


第一代移民就这样在新的国家野蛮生长,经过了无数磕绊之后,很多人深信加拿大多元文化的口号,决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地道的加拿大人,搬家到白人社区,去白人为主的学校,参加白人喜爱的体育运动。慢慢,孩子的言行举止越来越白人化,除了皮肤还是黄色的,表情和手势都已经是地地道道的加拿大白人,他们越来越看不惯父母,越来越疏远中国的一切,越来越排斥父母说了一辈子的语言。


直到这个时候,身为第一代移民的父母才猛然惊觉,自己的孩子不是融入了加拿大,而是变成了假白人。才猛然明白,所谓的多元文化不是指华人的孩子炼成地道的白人内核,而是应该在中国人的根基里容纳不同种族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对世界的认知。


一只萝卜不会因为多长了几根须子就会变成人参,身上的黄皮肤时刻昭示着自己的根。相对和平的环境仍然繁荣的经济会让人产生世界大同,民族融合的错觉。但当危机袭来时,民族仍然是联结每个个体的最好纽带。而这条纽带上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语言。


全面推广中文教育,列治文最有可能


1-3.jpg

现在大温地区星星点点散步的中文补习班也只能帮助很少家庭的孩子熟练掌握中文的听说读写。全面提高华裔移民子女的中文水平仅仅依靠每个家庭自发的学习是不够的,必须在学校开设全日制的中文选修课程才能帮助CBC们摆脱成为香蕉人的命运。


在BC省华人比例最高的城市列治文,已经有8万左右的华人定居于此,占到该市总人口的46%。是毫无争议的第一大族裔。北美另一个少数族裔占绝对优势的城市是美国的迈阿密。在迈阿密市政厅的官方语言名单中,西班牙语赫然在列。接受西班牙语教育的人数几乎等同于接受英语教育的人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在北美的列治文,46%的华裔人口完全可以通过选票推动一个城市教育的转变,英语和法语是加拿大的官方语言,而中文完全可以称为列治文的第三种工作语言。列治文所属的学校也完全有条件全面开设中文选修课,乃至开设中英双语学校。


在小编居住的社区附近有3所小学,尽管非常靠近1号路,其他族裔家庭已经相对集中,但学校里70%的学生都是中国面孔。在学前班里甚至出现全华班的现象。走进学校的瞬间,你会感觉政府雇了几个外教给中国孩子补习英语。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列治文发展中文教育顺理成章。


在华裔社区的角角落落,越来越多的第一代移民已经意识到母语的失传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很多人甚至选择了回流中国让孩子在家乡完成基础教育的方式。但这么做也许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世世代代都像新移民。当孩子在中国完成几年小学课程后,回到加拿大的第一件事是补习英语。这么做是留住了根,但枯萎了枝叶同样不可取。


与其退而求其次,不如进而求圆满。华人社群是这个城市的主力纳税人,完全可以集中力量为自己的后代寻求更好更适合的教育机会。让BC省政府和列治文市政府可以拿出款项为华裔社区提供更标准更规范更系统的中文教育。


最后,以马来西亚的事实为例,为加拿大华裔孩子寻找一条回归母语的康庄大路。


1-4.png


马来华人在经过最初的苦难后,以20%的人口比例在马来半岛开枝散叶,进入民选时代后,马来华人坚持在华埠领袖的带领下要求政府在学校开设系统中文教育课程,马来人主导的政府屡屡拒绝甚至立法不允许华人建立私人学校教授中文。全体马来华人没有气馁,他们在华人财团的支持下,最终在法庭战胜了马来政府。现在,马来全体华人的子女都可以在学校接手完整的中文教育。这也换来了今天马来华人在政商学各领域的广阔空间。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就能扫描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哦~

 unnamed.jpg

做个看完就转的好同志

相关新闻